特色产业助推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0-04-29     阅读:

总书记在3月6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我们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牢牢抓住产业兴镇这个“牛鼻子”,依据地区特色,找准产业坐标,做强产业支撑,逐步形成“区域品牌+扶贫产业+健康园区+非遗文化”四位一体产业发展新格局,让贫困户得实惠、集体得发展,以特色产业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借“四宝”之力,走特色之路

上过奥运会餐桌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十里香葱”、享有“如意金箍棒”美称的养生食材长山药、以鲜甜辣著称的紫皮蒜、口味甘甜大紫李是毕克齐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被当地百姓亲切称呼为毕克齐“四宝”。

毕克齐镇按照“依托特色农业,发展一村一品,搞活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思路,聚焦聚力实施产业振兴示范片区打造行动,2019年注册了“文墨毕川”毕克齐公用区域商标,品牌化发展有数百年种植历史、且在周边地区颇负盛名的毕克齐“四宝”。

为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毕克齐镇还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由毕克齐镇神业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统一制定绿色产品生产、分级、包装标准,整合利用好人才、资金、资源,打造了银匠房村、北园村、水磨村等一批产业发展示范村,申请认证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000亩,带动镇域内27个村融合团结、抱团发展,确保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

特色产业发展,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增收致富。毕克齐镇积极探索“土地入股+项目资金入股+农民股东+收益分红+打工赚钱”的新模式,拓展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收入渠道,引导贫困户通过劳动实现稳定脱贫,实现贫困户平均年收入增加4000元左右。

扶贫小车间,脱贫大作为

脱贫致富,单打独斗不可行,毕克齐镇深谙其道,大力开展“企地联动”,协同企业建设扶贫车间,打造扶贫创业就业示范基地。

政阳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集中托管肉牛养殖项目,大窑食品有限公司“红姑娘”收购及扶贫就业项目,鸿运食品有限公司沙果片加工项目,泰利达、悦购乳制品加工就业项目……通过与企业合作,一个个“扶贫车间”拔地而起,既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问题,又解决了贫困户及周边农户就业问题,同时通过向“扶贫车间”出租场地等方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通过打好“企地联动”牌,毕克齐镇大里堡村、兵州亥村等10个村实现了振兴发展。

生态健康园,拓宽致富路

毕克齐镇袄太村东临土默特左旗金山开发区和拟新建的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村内及周边道路纵横交错、路网发达,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依托着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袄太村吸引了一百多家小微企业在此“安家落户”,为毕克齐镇经济发展和农民工就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推动镇域企业健康发展,毕克齐镇谋划着科学合法规划袄太村生态健康园区,为生态健康园区制定入园准入条件和优惠政策,依法整治无序入驻企业乱象,加强园区的现代化管理,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财税应收尽收,使袄太村生态健康园区成为土默特左旗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引擎。

“非遗+扶贫”,文化赋新能

毕克齐镇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象征着吉祥、喜庆、平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脑阁”在毕克齐镇已有300余年历史,剪纸艺术也是毕克齐镇一张“金字”招牌……如何让这些民间艺术瑰宝“活”起来,毕克齐镇下了不少功夫。

今年,毕克齐镇将聚焦“非遗+扶贫”,重点打造腊铺村“脑阁”协会和兵州亥村剪纸合作工坊,通过“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着力培育有能力建设运营“非遗”扶贫项目的牵头合作社或带头人,把分散的艺人“串”起来;通过民间艺人的示范和培训,带动有意向的贫困户和村民参与到项目中来,帮助村民和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与此同时,积极拓宽“非遗”产品设计和推广渠道,使毕克齐镇“非遗”项目从农民副业,逐步发展为毕克齐镇重点文化产业,推动毕克齐镇产业转型升级,使毕克齐镇“非遗”产业走出土默川,走向全中国,传承文化的同时带动村民发展致富。

今后,毕克齐镇将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富民强镇的根基,建立健全长效利益联结机制,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无缝衔接、高质量融合。